精彩回顾 第一届外泌体创新技术与应用进展网络研讨会成功举办
为帮助广大实验室用户了解外泌体前沿进展及其创新技术,仪器信息网于2025年8月12日成功举办“第一届外泌体创新技术与应用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特别邀请14位报告嘉宾围绕外泌体分离提取、表征检测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在机制研究、疾病诊疗、标准化建设和专利布局等方面应用进展进行探讨交流,引发了与会者们的广泛讨论和思考。
应广大听众要求,会议主办方经征得报告嘉宾同意,特剪辑整理会议视频回放特辑,供从业人员观看学习。(部分报告内容不便回放,敬请谅解)
、外泌体分离富集新方法分离纯化及鉴定是外泌体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第一步。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福全研究员、南开大学刘定斌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袁辉明研究员三位报告专家,围绕外泌体分离富集新方法展开精彩分享。
近年来,尿液中的小细胞外囊泡(small urinary extracellular vesicles, suEVs)慢慢的变成为研究泌尿系统疾病的“液体活检”热点。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福全研究员在报告中,详细的介绍了其团队在建立高纯度尿液细胞外囊泡分离方法方面的最新进展,系统比较并优化了四种suEVs的分离方法及其后续的溶液酶切策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尿液suEVs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完整实验流程,为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标志物挖掘和诊断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持。
磷脂膜识别的EV分离,具有膜蛋白识别回收率低,特异性和抗体要求高的特点。磷脂集团是惰性集团,难以识别。针对这些,南开大学刘定斌教授团队研发了可逆两亲配位的全新EV富集技术,并已开发出商品化的磁珠法囊泡分离试剂盒和自动化囊泡提取仪(EAE-T2全自动外泌体提取纯化仪),10ul一滴体液样品就能够适用于检测。该团队拓展此技术应用于膀胱癌,结肠癌的早期诊断中。
超速离心、聚合物共沉淀等传统分离方法存在纯度低、回收率低、通量低和产量低等问题,限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袁辉明研究员团队基于EV的尺寸和表面电荷特性,开发了一系列高效、温和的EV分离富集方法,有望为临床不同应用场景的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外泌体表征检测技术新进展外泌体研究作为一项精细的系统性工程,其流程覆盖多个关键环节,除了核心的提取与纯化步骤外,表征检测在科研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余辉长聘副教授、复旦大学陈惠副教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毛璐助理工程师三位报告专家,围绕单颗粒成像技术、AI光谱、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展开报告分享。
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慢慢的变多微小粒径的细胞外囊泡和细胞外微粒(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partiles, EVP)被鉴定,但对EVP的精准分析尚且异常困难。上海交通大学余辉长聘副教授团队提出了采用单颗粒成像技术,在单颗粒尺度进行粒径、膜蛋白等多重特征检测,并进行特征间的关联性分析,来对不同的EVP亚群进行检验确定和分析的新方法。该方法对于提高样品质量控制、精准精病诊断等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复旦大学陈惠副教授以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为目标,为解决复杂样本中肿瘤标志物单元的精准识别及其关键内涵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等关键科学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生物传感界面的设计修饰新策略。新方法通过微弱信号的放大和增强,基于增强式集成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的AI智能体,利用EV光谱学并结合大语言模型进行肝细胞癌(HCC)等疾病的诊断。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毛璐助理工程师在报告中概述了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技术原理及其在生物领域的主要应用,并简述了NTA技术表征EV粒径和浓度的常用方法,具有快速、精确的优点。同时她表示,NTA技术测量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样品浓度、相机参数设置以及样品的分散度等。
、外泌体与临床应用外泌体因具有可携带组织特异性信息物质、组织排异性较低,以及易通过血脑屏障等天然优势,在疾病靶向治疗和疾病标志物研发中备受瞩目。本次会上,暨南大学张灏教授、江南大学邓禹教授和吉林大学马强教授分别分享了外泌体在诊疗靶标与靶点发现、药物递送载体构建及儿童哮喘精准诊断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暨南大学张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细胞外囊泡(EV)不是随机装载,而是有选择性地装载内容物与膜蛋白。结合EV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性,该团队研发了食管癌EV疫苗。随着EV在应用市场上的火热,张教授也指出了一些必须要格外注意的问题,EV的未知毒性,潜在肿瘤发生风险,免疫治疗排异反应以及有效性,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他还提出外来开发中的一些必须要格外注意的事项,比如纳米囊泡在肿瘤中的应用,EV医疗的统一标准和成本,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特异性送达,以及EV产品储存和运送过程中的稳定性等。
乳酸菌来源的细胞外囊泡(EV)有望成为有前途的口腔和粘膜递送平台。江南大学邓禹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膜流动性增强结合肽聚糖重塑调节的合成生物学策略,该方法使得EV的产量较野生型菌株提高了245%。并且该工程化菌株所产EV表现出优异的胃肠道稳定性,该EV介导的口服多肽药物的疗效与皮下注射相当,突显了益生菌EV递送多肽类药物达到治疗目的的潜力。
儿童哮喘作为一种异质性呼吸疾病,其诊断面临侵入性采样耐受性差、生物标志物检测灵敏度不足等挑战。吉林大学马强教授团队开发了基于纳米增强电化学发光(ECL)的唾液小细胞外囊泡(EV)传感平台,通过创新纳米材料设计与信号放大策略,实现了对哮喘的有效诊断,具有“唾液无创、儿童友好和多标志物联用的检测优势,为儿童哮喘的居家监测和无创诊断提供高精度的新技术。该技术体系已拓展至胶质瘤(脑脊液EVs)和胃癌(腹水EVs)诊断,先进的纳米增强ECL平台实现了对神经与胃肠道癌症中细胞外囊泡的液体活检应用。
、标准化建设及专利布局当前,外泌体凭借巨大的应用潜力成为科研与医疗领域的焦点,研发与临床试验进程迅猛。但因外泌体功能多样、纯化技术不一,全球各国监督管理模式复杂且差异显著,监管格局呈现碎片化特征,迫切地需要形成外泌体质量评价标准和行业共识。为此,特别邀请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杨延莲研究员和北京悦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周瑞博士,就细胞外囊泡类产品的开发规范化和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做了精彩讲解。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杨延莲研究员聚焦细胞外囊泡(EV)的核心特征、多重应用价值及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进行了深入解读。报告中,她指出EV稳定携带来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等关键信息,是极具价值的疾病诊断生物标志物。干细胞、免疫细胞等来源的EV本身富含治疗性分子,是重要的先进治疗药物。同时,她强调由于EV具有高度异质性,使得EV的表征与检测研究面临严峻挑战。她呼吁,当前迫切地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方法体系,以规范EV的表征、检测和质量控制流程。通过构建完善的EV标准化体系,才能有效保障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与可持续性。
规范的检测和质量监管是学术研究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航标灯,而知识产权保护则是专利技术的护城河。北京悦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周瑞博士解析了外泌体领域专利保护现状与挑战,分享专利申请主题挖掘、申请程序与策略以及专利风险识别与应对,为科研人员和企业和事业单位提供可行的专利布局思路,助力提升专利申请质量、构建核心技术壁垒,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该领域的创新发展与应用落地提供知识产权保障。
泌体创新解决方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厦门福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孙加星、Eppendorf产品经理王旭和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流式高级应用工程师施敏分别带来了公司旗下最新技术产品与创新解决方案,为细胞外囊泡的分离纯化和多参数表征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
外泌体具有颗粒小、异质性强等特性,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少不了高灵敏度、高通量的多参数EV表征技术。厦门福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孙加星在报告中首先对基于“MIFlowCyt-EV” 框架的纳米颗粒流式分析需求及普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随后重点介绍了NanoFCM纳米流式检测仪技术优势和应用案例,具有单颗粒、低样品损耗、多参数、高通量、快速检测等优势,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
Eppendorf产品经理王旭在报告中提到,细胞外囊泡的样本非常多样,不管是各种体液还是细胞细菌培养液,都存在区别于特定研究对象的干扰外泌体。超速离心法作为应用最广,文献引用率最高的外泌体分离技术一直非常关注。Eppdendorf能够给大家提供各种超速离心机可以有效分离干扰外泌体,为科研扫清障碍。其配套的多种耗材能够完全满足准备工作中对不一样的温度压力的需求。仪器本身具备记录不同转速的离心时长等,为实验分析提供更可靠的全方位数据。仪器自带除霜等功能,简化日常维护成本。
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流式高级应用工程师施敏在报告中首先简要介绍了细胞外囊泡研究国际指南MISEV2023,并表示贝克曼库尔特的不相同的型号超速离心机及配套实验方案均符合该指南要求。随后,他重点介绍了CytoFLEX nano纳米流式分析仪,并展示其在EV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包括如何助力科研人员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疾病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开发中取得突破。
中美谈判前夕,美国再将23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涉及生命科学与半导体领域
Nature全球首个水稻单细胞多组学图谱发布 细胞级“导航”开启作物智能育种新范式
“芯片即仪器,芯片即耗材”打造AI时代的BI入口——访勃望初芯创始人吴天准博士
新品首发 皖仪科技重磅发布LC3500非凡系列液相色谱仪,闪耀BCEIA 2025
热线:15206181866
